2025-09-22
本月是第11个全国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月,教育部明确要求:前移近视防控关口,切实保护好儿童正常的远视储备量,推动抓早抓小,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近视发生,实现全国和各地儿童青少年近视率更快下降。
什么是远视储备?
远视储备是眼睛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在婴儿时期,由于眼球较小,光线聚焦在视网膜的后面,形成远视状态。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球逐渐变大,光线聚焦的位置逐渐移向视网膜,远视储备量逐渐减少,最终形成正视状态。
远视储备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它作为预防儿童近视的一道重要防线。
远视储备量下降,是近视发生的早期信号,儿童远视储备量不在正常范围内可能存在近视隐患。切实保护好儿童正常的远视储备量,防止过快消耗,能够有效预防儿童近视发生。
对此,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治中心主任、成都中医药大学首席教授、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段俊国表示,通过对百万成都儿童青少年连续4年眼健康视力筛查数据分析表明:4岁起近视各年龄段眼轴均明显高于正视眼,4-9岁近视眼轴增长最快,7岁达增长高峰,4-9岁近视预防是最佳年龄段;6-14岁近视快速增长,其中9岁增长最快,6-14岁是近视控制的关键年龄段。
对研究数据进一步分析,段俊国院长指出,近视防控是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凝聚各方力量。银海眼科医院多年来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希望与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将远视储备保护转化为可量化、可复制、可持续的防控行动。
——开展儿童远视储备保护专项行动。早在2024年寒假期间,为切实保护幼儿远视储备,由中医药眼病防治与视功能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治中心、四川省视力保护科普基地联合发起,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具体实施儿童远视储备保护专项行动正式启动。该行动是基于我院在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方面多年来取得探索、突破,形成了多措协同推进的防控局面,完善了近视防控多方保障体系。
——创新实施眼健康工程。金牛区自2018年实施眼健康工程,目前正在开展第二个五年合作,以区域内专业眼科防治机构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为依托,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小学校、托幼机构为基础,针对儿童近视防控开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
——发挥中医适宜技术技术防控作用。中医适宜技术在近视防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通过食疗、针灸、推拿按摩、耳穴压豆、中药熏蒸、局部补光等多种方法,从整体调理人体机能,改善眼部血液循环和营养供应,对近视的预防和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9月12日,我院承办卫生健康科技赋能基层系列培训-2025眼科适宜技术专场活动
——创新“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治11法则”。该法则旨在充分调动各学科的积极性,加强合作,整合眼科资源,为全年龄段近视患者提供及时准确的个性化、多角度的“中西医一体”近视防控方案,助推全国眼健康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形成全生命周期的近视“中西医一体”综合防控体系。
——提出“1+3+N”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控方案方案。方案以“智能监测+三重干预+多维增强”为核心,融合了中医“治未病”理念与西医精准医疗技术,体现了中医药现代化创新的最新成果。
——营造近视防控宣传教育氛围。将近视防控宣传教育常态化进行,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持续开展眼健康科普进校园系列行动,深入成都市金牛区、温江区、青白江区、高新区的学校开展眼健康科普讲座,为学校师生分享护眼妙招,提升大家爱眼护眼意识。
我院走进中小学校开展眼健康科普讲座
我院开展2025秋季学期学生视力普查项目
近视防控常见问题
影响近视的因素是什么?
近视发生的影响因素:有遗传因素+环境因素、近距离用眼过度、户外活动减少、不良读写习惯、采光照明不良、营养失衡、睡眠时间不足等。
近视的危害:容易造成视物模糊、干涩、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头晕,影响孩子的正常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影响升学和择业,增加高度近视并发症的风险,甚至失明。
高度近视的危害:会导致视网膜萎缩、裂孔,青光眼、白内障,黄斑出血,后巩膜葡萄肿,脉络膜新生血管,失明等。
如何预防近视的发生?
近视防控有哪些误区?
警惕虚假治疗广告,树立正确防控观念。 1.单纯用视力来判断近视程度,视力<1.0就是近视。 2.散瞳验光对眼睛会造成永久损害,能不散瞳就不散瞳。 3.近视手术和很多近视治疗仪也可以治愈,近视涨就涨吧。 4.戴眼镜会使近视度数加深,眼球变形。 5.近视眼镜能配浅就配浅。 6.假性近视只有小孩子会有,大人不会。 7. 眼镜一旦戴上就摘不下来了。
保护远视储备,前移防控关口,是守护儿童青少年视力健康的“第一粒纽扣”。远视储备不是简单的数字,而是孩子视力未来的“储蓄账户”;近视防控不是单一的医疗行为,而是需要全社会参与的“健康工程”。银海眼科医院愿与社会各界同仁一起,以科学为基、以行动为翼,将保护远视储备转化为可量化的监测指标、可复制的防控模式、可持续的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