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
咨询电话:400 9900 766 028-60102011
0
薪火相传 使命在肩!中医眼科学发展简况分享

2023-09-19

  拳拳爱国心,熠熠强国志。翻开中华文明浩瀚的历史,中医药文化是最璀璨绚烂的篇章,中医眼科学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在与疾病做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的发展以及整个中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根据其不同时期发展历程与学术特点,中医眼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独立发展阶段、兴盛阶段、衰落与复兴阶段。

  

图片

  本文主要内容节选自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中医眼科学》第3版,主编段俊国、秦裕辉。

  

图片


  1.萌芽阶段

  (上古﹣南北朝)

  中医眼科的萌芽远在上古,经历了我国历史上商、周、秦、汉诸代。这一时期,我们的祖先通过一段漫长而原始的、一症一药对症治疗眼疾的年代之后,开始向着探索眼的解剖结构、生理病理,乃至辨证论治的方向进步。自从文字出现以后,有关眼病的医药知识逐渐有了记载。不过,最初多散见于各种书籍文献。以后,随着《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医药专书的出现,有关眼与眼病的知识在医药书籍中开始有了比较集中的记载和论述。

  

图片

       从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考察可知,早在武丁时代(公元前14﹣前13世纪),就有关于"目""疾目""丧明"的记载。对于眼病的治疗,在先秦时代的《山海经》中,记载100余种药物,其中已有7种可以防治眼病。又据《史记》所载,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到周都洛阳时,"闻周人爱老人,遂为耳目痹医",因而扁鹊可能是我国最早从事五官科的医生。成书于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对眼的解剖生理,眼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证候、针刺疗法等已有初步的论述。大约编著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除记载十几种眼部病症外,在收载的365味药物中眼科用药已达70余种,可用于治疗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等眼病,反映了当时眼科药物治疗的水平,其中不少药物至今仍为眼科所常用。

  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在阐述全身性疾病时,涉及目赤、目黯、目不识人等20余种眼部病症。张仲景从整体观念出发,参合全身脉证,辨证论治,为后世治疗眼病结合全身证候辨证论治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从商周至秦汉的漫长年代里,我们的祖先对防治眼病的医药知识不断增加和积累,并开始从实践上升为理论,载入医药书籍,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不过,此时的中医眼科尚无比较系统的理论,也无收载和论述眼病的专书。所以说,当时的眼科学尚处于萌芽时期。

  2.奠基阶段

  (隋代一唐代)

  隋唐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中医学得到显著发展,中医眼科也有了进一步发展,对眼的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的认识较前深入、系统,对相当多的眼病能做出诊断分类;内治、外治与手术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为中医眼科发展为独立的专科奠定了基础。唐初武德年间设立的太医署,分科较细。五官病已正式由内、外科划分出来,自立为"耳目口齿科",这为下一步眼科分化为专科打下了基础。隋唐时期,许多全书、方书中已有集中记载眼科病因证治的文献,同时也出现了眼科专著,这些眼科专著对后世中医眼科学术体系完善作用巨大,为中医眼科独立发展创造了条件。《隋书·经籍志》所载《陶氏疗目方》和甘浚之的《疗耳目方》,是我国最早的眼科方书,可惜已失传。《龙树眼论》是我国第一部有影响的眼科专著,可惜原书也已失传,仅有日本人辑录于朝鲜《医方类聚》的辑本。该书大体可分为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所述病因病机与《诸病源候论》相似,多主风热;各论所述眼病有30节。《刘皓眼论准的歌》是晚唐时期著成的另一部眼科专书,又称《刘皓眼论审的歌》,是在《龙树眼论》的影响下著成。全书为诗歌体裁,便于记颂。现存《秘传眼科龙木论》中《龙木总论》之"审的歌",即引自该书。书中所载的"五轮歌"及将72种眼部病症按内、外障分类的方法,对以后中医眼科的影响深远。在医学著作方面,隋唐时期大量的医学文献中,有大量关于眼科疾病与方药的记述,对中医眼科学术发展影响巨大,主要有《诸病源候论》《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等。

  3.独立发展阶段

  (宋代一元代)

  由宋至金元时代,眼的生理解剖、病机学说等基础理论又得到进一步发展,在理论与临床方面都具备了独立性,中医眼科学从此进入独立发展阶段。

  宋代开设太医局,在前代太医署所设耳目口齿科的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出了眼科单独教授,并将《龙树眼论》列为专科教材之一,也有专习眼科的学生。从此,历代中医眼科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元时期朝廷组织人员,大规模地编辑整理医书,因而当时大部分眼科文献都得以保存。《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世医得效方》等皆有眼科专篇。眼科专著《秘传眼科龙木论》《银海精微》等也成书于这一时期。至于眼科用药,见于宋代著名官方药书《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者,就有180多种,其中还吸收了一些外来药物,如没药、龙脑香等。元代危亦林编《世医得效方》,其中眼科一卷。重点阐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其次分别叙述眼科72证的证治,内容简明扼要而实用。《银海精微》为宋以后的人托名孙思邈撰成的眼科专书。书中首先叙述了五轮八廓学说和中医眼科辨证的一些基本理论,接着记述了80余种眼病的病因、症状和治疗,并附有部分眼病简图。此外,还初步介绍了按五轮检查眼病的顺序和方法。此书辨析证情比较明白,内治的不少方药也比较精简实用,外治还采用了点、洗、劆、烙、夹等法,对金针拨障(开金针)的手术方法描述尤为详细。

  

图片

  除眼科著述以外,某些文学作品对眼科的成就也有所反映。如南宋《洞天清录》一书记载:"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叆叇"即眼镜,此处用来矫正老视。说明我国早在宋朝就已经开始用眼镜矫正视力。

  综上所述,宋元时期眼科得以独立发展,已逐渐形成了一些本学科的基本理论与诊疗特点,有力地促进了中医眼科学术和技术的发展。

  4.兴盛阶段

  (明代一清代鸦片战争以前)

  明代直至清代鸦片战争以前这一时段,是中医学发展的兴盛时期,眼科也不例外。

  元末明初,倪维德著《原机启微》一书。其上卷按病因将眼病分类,理论联系实际,细分病机辨证论治;下卷论方剂配伍,后附治疗眼病40余方,并有方义说明,是阐述理论比较系统、临床较为实用的眼科专书。明代,傅仁宇在继承前人眼科著述的基础上,撰成《审视瑶函》。卷首介绍名医医案、五轮八廓、运气学说等;1~2卷为总论眼的生理及证治概要;3~6卷为作者在《证治准绳》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经验将眼病综合为108证,详述各种眼病的症状、诊断和治疗,其中对金针拨障及其他外治法还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该书自成体系、内容丰富,是中医眼科的重要参考书,流传较广。清代,黄庭镜著《目经大成》一书,有不少突出见解。本书对五轮八廓学说进行了发挥,特别对八廓从命名到眼部配位均另立新说;继承整理针拨术,因黄氏本人精于眼科手术,所以记载手术方法尤其详尽。清代还有顾锡著《银海指南》等也是比较有影响的眼科专著。

  

图片

  在此一时期,大量医著对前世眼科基础理论与疾病、方药做了总结,并有所创新。如明初朱橚等所编《普济方》,是医方中集大成之作。该书现存的426卷本中,眼目门就占16卷,收方2300多首,集病名30余种,内容极其丰富。清政府组织编撰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在"目门"中搜集历代主要眼科著述,分别做内容简介,并附眼科处方和各种疗法,资料丰富,也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明清时期对眼科药物的记载也更为细致深人,如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收载眼科用药已达400多种。总之,由于明清时期的中医眼科,在基础理论与临床诊断、治疗方面发展渐成体系,编著的眼科文献无论在数量与质量上都大大超过以前各代,所以说这个时期是中医眼科最兴盛的时期。

  5.衰落与复兴阶段

  (清朝鸦片战争以后至今)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前的百余年间,由于国家政治腐败,帝国主义列强入侵,社会经济濒临崩溃,中医事业随之凋零,中医眼科学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也由兴盛转向衰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政策振兴了中医,中医学术如枯木逢春,中医眼科学也得到复兴和发展。20世纪50年代,全国各地相继成立高等中医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办中医五官或中医眼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并开展中医眼科科学研究。20世纪70年代开始,举办了系列全国中医眼科师资班。这些举措在继承传统中医学术,推动中医眼科医疗、教学、科研的发展及现代化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理论和临床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眼科人才,其中包括中医眼科的医学硕士、博士等高级人才。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医眼科与时俱进,借鉴一些相关的西医学基本理论与知识,并逐步引进一些现代科学检测、诊疗设备与技术,不仅提高了临床诊疗水平,也为广泛开展中医眼科基础、临床研究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促进了本学科基础和临床的科学研究,这对中医眼科学的现代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量中医眼科学专著出版面世,如陆南山《眼科临症录》、陈达夫《中医眼科六经法要》、庞赞襄《中医眼科临床实践》,一大批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眼科专书如雨后春笋般陆续出版。此外,1985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成立以来,几乎每年举办全国性的学术交流大会。还创办了《中国中医眼科杂志》和《中医眼耳鼻喉杂志》。

  

图片

  进入新世纪和新时代,党和政府加大了对中医药事业的支持。中医五官科学、中医眼科学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重点建设;一批中医眼科临床专科被作为国家卫生管理部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中医药视功能保护重点研究室及视觉生理实验室分别确立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和三级科研实验室。成立了10余个中医眼科重点病种全国协作组,颁布了《中医眼科临床诊疗指南》(21个病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作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病种进行业务建设。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了大量中医眼科项目。中医眼科基础研究、临床研究、新药研究及新产品开发全面展开,取得了大批科研成果,部分成果获得国家或部省级科技奖励,促进了中医眼科学术的发展和临床诊治水平的提升。

图片

  著名中医眼科学家陈达夫教授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科就是其发展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时代名片。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于1956年,是新中国最早建立的四所中医药高等院校之一。原名成都中医学院,1995年更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我国著名中医眼科专家陈达夫教授于1956年成都中医药大学建校之初创建中医眼科学科。1975年主办首届全国中医院校眼科师资班,1978年招收首届中医眼科硕士研究生,1979年成立中医眼科学教研室,1988年在全国率先开办中医五官本科专业,1990年成为全国高等院校第一个中医眼科学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成为四川省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2年成为国家重点学科。2013年中医眼科博士后流动工作站首届博士后进站,2015年建立眼科学院,同时开办眼视光学本科专业,2017年在全国率先开办八年制中医学专业“陈达夫班”。目前,学院拥有从本科、硕士到博士完整人才培养体系,设有中医眼科学教研室、眼科学教研室、眼视光学教研室、眼科实验教研中心等教学机构。

  

图片

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发源于1956年著名中医眼科学家陈达夫教授创建的中医眼科学科

  

图片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科发展


  

图片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科传承发展脉络


  

图片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科传承与发展

  2015年以来,培养本科生240余人,硕博士研究生近30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6人。主编自1986年以来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及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人卫版)、《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首部中医眼科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眼科临床研究》。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一流线下课程《中医眼科学》。主编国家级专业著作《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医眼科卷》、《中华大典·医学分典·中医眼科学》、《实用中医五官辞典》等大型专业工具书。

  

图片

        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教材编辑情况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团队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863、十一五重大新药创制、国家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仪器设备专项、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科技攻关、国家公益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项目近百项。先后获得包括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二等奖,成都市科技进步特等奖在内的26项科技进步奖,获国家级三类新药证书及临床研究批件4项,研究出国内首台视网膜血氧检测仪科技成果,转化逾2亿元,孵化成都中医大附属医院(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广州黄埔银海光圈产业集群等眼科医疗及相关产业。研发上市眼科中药新药芪明颗粒、丹红化瘀口服液2个,并于2017年双双纳入国家医保目录。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坚持“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为核心,在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指导下,秉承中西并重、协同融合,发挥中西医结合防治眼病的优势。目前是四川省中西医结合近视防治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中医眼科外治研究中心、四川省⾸个“全视觉老视矫正手术示范基地”,在全国率先发起并实施“全民眼健康工程”,“银海精准复明医疗队”获成都市青年五四奖章集体荣誉称号,“银海近视综合防治创新创业团队”获成都市顶尖创新创业团队称号并入选2022年度金牛“骄子计划”创新创业团队项目。


图片


  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眼科学”入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成都中医药大学廖品正国医大师为学术带头人、段俊国为学科带头人、路雪婧为后备学科带头人

  

图片


川公网安备: 51010602001164号  备案号:蜀ICP备16014830号-1  版权所有:成都中医大银海眼科医院
没有客服人员在线,请点击此处留言!我们会尽快答复;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