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跃华教授专访 | 量体裁衣,以“个性”重新定义角膜屈光手术
2024-01-08
编者按
自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引进准分子激光技术矫正近视,迄今为止,角膜屈光手术在我国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技术的更新带来更多元的手术方式,其中个性化角膜屈光手术的出现,为角膜不规则的近视人群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期名家访谈录,我们诚挚邀请我国近视医疗领域知名专家、原北京同仁医院眼科视光中心主任、四川省高层次特聘专家周跃华教授分享了波前像差在个性化手术中的重要性,支招如何选择不同的个性化手术方式,以及阿玛仕臻选个性化手术设计的个人心得和体会。与大咖同行,带你奔赴星辰大海!
波前像差“引领”个性化手术发展
作为中国最早开展个性化屈光手术的专家之一,周跃华教授介绍到,个性化手术的发展,要从波前像差技术谈起。波前像差技术,对于普通的老百姓或者非角膜屈光专业的医生来说可能比较陌生。用一个比较简单的语言或现象跟大家解释波前像差:光束在传播的过程中是以波阵面的形式进行。如果光束通过一个规则的光学界面,它就能聚焦于一点;如果光学界面不规整,则无法聚焦于一点。因此,我们将理想光学界面和不理想光学界面之间的误差叫作波前像差。波前像差包括低阶像差和高阶像差。我们所熟知的近视、远视、散光,称为低阶像差。彗差、三叶草、球差等就属于高阶像差。高阶像差对视觉质量的影响占5%~10%左右,所以对于一些角膜表面或晶体表面不规整的人群,单纯矫正他们的近视、远视、散光,就不能获得很好的视觉质量,必须要同时矫正高阶像差,才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
波前像差技术最初是从2000年开始应用到角膜屈光手术领域里来的。2003年,美国FDA批准了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手术,标志着个性化手术在临床上可以合理、合规的应用。这些年,个性化手术也随着技术的精进而不断发展完善。
个性化手术“选择困难”?大咖来“支招”
周教授谈到,目前我们国内个性化的手术发展快速,从刚才谈及的全眼波前像差引导,到后来的角膜地形图引导,再到现在阿玛仕角膜波前像差引导,这些都是个性化手术发展的不同历程。每一种个性化手术设备都有各自的特点,因此需要我们充分熟悉设备的性能,才能很好地应用和开展个性化手术。
此外,角膜屈光手术医生在术前要充分评估波前像差的来源,如果主要来源于角膜,则应用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个性化手术就会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如果角膜像差和晶体像差是互补的,在这种情况下选择了角膜波前像差引导,反而将晶体像差凸显出来,有可能使视觉质量变得更差。
选择性消除像差,阿玛仕“睛彩”呈现
周教授分享到,个性化手术是在角膜上做不均匀性的切削,因此手术的定位和追踪非常重要。阿玛仕千频准分子激光,它既能满足小光斑、高频率的精细切削,同时具备很好的追踪系统,使激光发射与眼球运动能够同步,为不均匀的个性化手术“精准导航”。
此外,个性化手术通常需要切削更多角膜组织,全眼像差和角膜地形图引导手术无法进行选择性消像差,只能将所检测到的像差无针对性地消除,这就意味着要切削更多的角膜组织。而阿玛仕角膜像差引导的臻选个性化手术的优点在于,可以选择性消像差,术前分析哪些高阶像差影响视觉质量比较明显,比如已存在偏心切削的情况下,彗差对视觉质量影响比较大,就可以选择将彗差消除。如果光学区比较小,球差比较明显,对视觉质量影响比较大,那么就要把球差消除。这样,对视觉质量影响不明显的其他像差不用全部的消除,在角膜厚度有限的情况,就可以节省更多的角膜组织。
因此,对一些特殊的患者,尤其是增效手术、角膜厚度偏薄的情况,选择臻选个性化手术既能节省角膜组织,又能使病人的视觉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不同手术方式在手,实力出击,因“你”不同
周教授讲到,不仅仅是切削模式要个性化,手术方式也存在个性化的选择。角膜屈光手术包括表层手术、半飞秒手术、全飞秒手术,哪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最合适呢?这就需要临床医生进行详细而全面的术前评估。TransPRK是阿玛仕准分子激光创新的优化表层术式,它尤其适合从事极限运动的低中度近视患者,如专业的运动员、特警等,但由于术后需要使用较长时间激素,因此要求患者具有良好的随访依从性。同时, TransPRK手术操作简单,对于低年资医生而言,手术过程中压力小,患者又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形成双赢结果。有一些患者,近视度数相对较高,或者无法按时随访,我们就可以选择半飞秒或者全飞秒手术。
此外,有一些特殊职业患者,比如说画家、摄影师,对精细的视力要求比较高,在角膜厚度足够、近视度数也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我们选择个性化切削模式就非常有优势。
最后,周教授总结到,角膜屈光手术看似简单,但是同样的屈光状态,对于不同的个体,屈光医生要针对性地选择和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这样才能为病人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