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心主要研究项目与成果
中心依托眼科学院牵头开展了DR方面研究,承担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十二五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发病高危害、治疗手段较少,围绕“证候特征”“临床疗效”等关键问题,遵循中医药“理、法、方、药” 思维方法,将临床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开展系统研究。
中心依托眼科学院牵头开展了DR方面研究,承担了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十二五中医药行业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省级以上科研项目30项。针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高发病高危害、治疗手段较少,围绕“证候特征”“临床疗效”等关键问题,遵循中医药“理、法、方、药” 思维方法,将临床流行病学、系统生物学、药理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结合开展系统研究。
引入国际标准,形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医药防治综合方案及全国性防治网络,提高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证据级别,使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终点事件发生率降低7%以上;
牵头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开展基于辨证论治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疗效评价及方法研究。针对中医证候疗效评价应用了n of 1疗效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中央随机及数据管理的电子平台;并应用于‘芪明颗粒’再评价等药品临床研究工作;虚瘀并治中药复方新药芪明颗粒作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重点品种,目前在国内应用广泛,获良好临床疗效和经济效益: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经将研究所获成果芪明颗粒品种作为我国中药现代化的重点品种,芪明颗粒的产业化工程也已经被列入“国家现代中药高技术产业发展重大专项”。
针对糖尿病多系统同时发病的防治难点,以糖尿病社区筛查为工作基础,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为突破口,眼肾损害为治疗靶点,建立适于社区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医综合方案,形成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中医药防治数据库,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管理、综合干预;
承担行业内首个国家国际科技合作专项重点项目“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与中医眼诊系统的合作研究”,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眼底读片中心引进国际公认的视网膜图像分析技术,建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老年痴呆、慢性肾衰等多种眼病及全身疾病的眼底视网膜图像数据库,同时自主研发相关分析软件,创立“人机互动”读片技术,初步建立基于视网膜图像的疾病预警预测方案;创造性地将中医证候与视网膜图像特征关联,提出“中医眼诊”作为现有中医诊断方法的补充;并以眼底图像分析技术为核心,建立了省市县区三位一体的中医药视功能保护防治研究推广示范协作网:
完成制订消渴目病中医药防治行业标准、指南及临床路径、诊疗方案;以十二五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为契机,推动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社区研究和防治工作。并进行了推广在全国33家协作单位推广应用;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医证效基础与临床循证研究”获2013年四川省科技进步特等奖,该研究围绕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证候特征”、“临床疗效”等,以现代医学“证候—治法—疗效—新药—产业化”为主线,开展基于循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基础到临床,再到产业化开发的系列研究,成果受到省委书记王东明的高度关注和赞扬。
研究所获成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证候特征、演变规律、阳虚致变理论,及上市药物芪明颗粒已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高等院校第一版中西医结合专业规划教材《中西医结合眼科学》、第一版研究生规划教材《中医眼科临床研究》、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眼科学》和《中西医结合眼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眼科药物治疗学》以及专著《名师与高徒》,随着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推广,加强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认识。